close
情 緒

一、前言

從初生嬰兒來到是上的第一個哭聲,及代表了原始情緒的開始。積極、愉快的心情,另出生一星期的嬰兒在吃飽和聽到柔和的聲音時,會本能地嫣然一笑;相對地則以消極不愉快的情緒,反應身體感覺的不適。滿月前對來自身體及周遭環境的不適應情形,及多半以哭為回應指標。

同時依附感性行為強烈地與主要照顧者產生,對陌生人的擁抱、新環境的感變,會認人、認地方的孩子,也能清晰地表達出「壓抑」與不舒服的脾氣,在一歲前多半發展現了!透過成熟與學習,各種不同性質的情緒才漸漸分化出來。三個月時的痛苦(distress)和快樂(delight)的兩種極端情緒狀態,源自於出生時的原始激動;害怕(fear)、厭惡(disgust)和憤怒(anger)則在六個月時,由痛苦分化而出;一歲時,高興(elation)、喜愛(affection)又自快樂分化而來,同時,痛苦中又多出忌妒(jealousy),已是一歲半大了;二歲時,喜悅(joy)自快樂的樂情中區分而出。

二、情緒發展三階段

就兒童情緒發展而言,主要有三階段,第一階段:出生至第一年,是基本的信賴與不信賴感(trust and mistrust)的發展期,第二年至三歲的自主與羞愧、懷疑(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是第二階段:發展自我的關鍵期。幼兒開始了解自己與照顧者是不同的,同時,學習如何遵守父母親與其他成人所設立的社會法則與規定,第三階段:主動與內疚(initiative versus guilt),三至六歲的幼兒熱心、進取、與別人合作,對於成人的指引與協助樂於接受。

當幼兒第一次從家庭踏入幼兒園所進行團體生活,往往會產生許多行為的上不適應。

綜合兒童情緒發展,大致呈現趨勢為:1.從外顯到內顯的情緒表現形式;2.從衝突到自制的情緒控制能力;3.從直接到間接,具體到抽象的情緒引起動因;4.從生理需求到社會需求的情緒表達內容。

三、湯姆斯兒童氣質類型的九項天生特質

1.活動性2.規律性3.趨避性4.適應力5.堅持度6.反應閾7.反應強度8.注意廣度9.情緒本質。因為每個幼兒都有獨特的格,但相同年齡幼兒又有相同的性格,性格的共同性越明顯。因為性格是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年齡越大,人與人之間的生活經驗的差異愈大,導致性格的差異也愈大。

四、情緒調節

*幼兒情緒調節發展:(一)幼兒階段(0-3歲) 神經生理控制與外在調整:幼兒控制衝動的能力較微薄弱,較須依賴成人的指導、安撫和外在調。因此,照顧者對於幼兒階段情緒的調節有很大的影響力。(二)學前兒童階段(3-6歲)由外在調節轉至內在調節的過渡期:學前兒童階段的情緒調節,是從「他人調節」至「自我調節」的階段,此階段的兒童已經開始使用簡單的策略,管理的自我情緒,部分兒童會尋求信任的成人加以保護,或使用鼓勵自己的言語來調節情緒;而部分兒童則會瞭解情緒會隨時間而淡化,而能適度的調節情緒。

*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當幼兒體驗到情緒的經驗時,為了調節情緒經驗而使用而使用一些策略。(一)第一類的策略牽涉注意力的轉移過程,從激起情緒的刺激物轉移至他處(二)第二類調節策略是自我安撫的策略,包含象徵性的自我安撫以及尋找其他安撫方式。(三) 第三類調節策略是幼兒可以維持或增加注意力於引起沮喪情緒的人物、物體或事件,企圖改變暫時無法回應的環境。

*影響幼兒情緒調節的因素(一)幼兒內在因素:1.氣質2.年齡和性別(二)外在因素1.情境因素2.社會文化因素。

在了解情緒調節的涵義與發展,以及以及引想情緒調節的因素之後,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正向的協助幼兒處理情緒,而非負面的靜止和壓力,以及何謂適宜的情緒調節方式,所以我們不應該忽略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一個情緒並且敞開心胸的接納,給予正向溫暖的回應,才有助於幼兒情緒調節發展和學習。



五、如何撫平孩子的情緒,度過傷痛?

(林月琴執行長提除了幾點可行和不可行的建議:)
(一)你可以做的:
*抱著孩子輕搖,或是讓他抱著熟悉的柔軟物品,幫助孩子放鬆,感覺安全。

*如果孩子要求,可以他一起睡。睡覺前說一個故事或播放音樂,開著小燈,輕拍孩子的背,就可以幫助孩子入睡。

*如果你不曉得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和分離,圖畫書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讓孩子知道別人也曾碰到同樣的遭遇,並學習去面對眼前的難關。

*詢問孩子為適應改變想做的簡單計劃,比如:「媽媽生病住院後,你去奶奶家住,想帶些什麼過去?去奶奶家想做些什麼?」

*接納孩子的情緒狀態及行為,不可責備或要求他停止不當舉動。

*鼓勵孩子表達害怕、痛苦、悲傷的情緒,但不要催促孩子談論事情的原委,只要持續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當他準備好後,就會告訴你。

(二)你不可以做的:
*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他或其他家庭的情形。

*尤其是學齡前的兒童,成人常以為孩子聽不懂而大肆談論,忽略孩子在有限的語言思考中揣測其涵義。

*事情發生的當時是個最好的處理時機,不要假裝沒有發生什麼事而予以忽略。

*不要阻撓孩子的負面情緒反應。

*不要對危機事件有不當的解釋,例如:「爺爺永遠睡著了。」這可能會讓孩子害怕上床睡覺。

*當孩子想分享情緒時,不要教他等一會兒再說,應優先考慮孩子的情緒和焦慮。

(三)尋求專家協助:

  當你已盡力協助孩子撫平傷痛,但孩子的症狀沒有獲得改善時,你就必須考慮尋求協助。兒童福利聯盟、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各縣市家扶中心以及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都有提供諮詢。



六、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該就診?

(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心理師王淑惠提出兩個判斷指標:)

一、症狀的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
二、生活和行為表現受到影響,包括學習能力下降、生理發展變慢、動作遲緩以及情緒表現反常,有出現不愛說話、無精打采等內化式反應,有的則出現反抗、攻擊等外顯式行為。

王心理師表示遭受創傷或有情緒困擾的幼兒較容易被忽略,因而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因為一般人都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不會有情緒壓力。其實,從小累積的情緒經驗,正是培育人格的溫床。「擁有正面情緒經驗愈多,人格發展愈正向;反之,負面情緒經驗愈多,人格發展愈負面。」

王淑惠心理師提醒父母,幼兒最普遍的情緒壓力大多還是個人成長的社會任務和挑戰,如學習獨立、自我控制、第一次上學、人際互動等,以及家庭危機,如父母的威權、責罵、親子間的互動不良等。因此,幼兒需要父母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充分的接納與支持。
七、讓情緒變健康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在努力推展危機預防教育多年中發現,預防並無法完全杜決意外,因為人生的許多危機是無法預料的。尤其面對似懂非懂的稚齡幼兒,更難開口解釋。林月琴執行長提醒父母平時就應事實協助孩子處理情緒,一但有危機發生時,健全的身心將讓孩子有能力應付危機事件所帶來的傷害。
六歲前是人格的培塑期,也是孩子學習如何處理情緒、面對壓力的態度養成期。其中,成人的教養態度是重要的關鍵,因此,為孩子打好EQ基礎,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林月琴執行長指出中國人一向不喜歡負面的情緒表達,教養模式也男女有別,男孩可以生氣,但不可以哭;女生可以柔弱、盡情哭,但不可以生氣。因此,孩子的情緒受道教多的訝異,當情緒沒有出口,一但滿溢,就會狂洩而出。
  除此,林月琴執行長強調平時應視孩子的能力,漸進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助於日後,處理能力的提昇。比如: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不是一味哄騙或責罵,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能換個角度,允許他傷心的發洩情緒後,再一起討論適當的處理方法,若不能修好只能丟棄時,不妨好好和玩具說再見,這是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分離」的好時機,是孩子生命中難得的心靈成長契機。另外,透過扮演遊戲,比如醫院遊戲可以協助幼兒減少對醫院的恐懼,藉由相關繪本的閱讀,經歷書中人物的危激情境,再經由討論分享,孩子能學到用不同角度看待危機事件的智慧,增強危機的處理能力,減緩情緒的受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ano770906 的頭像
    piano770906

    piano770906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