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媺媺~應試生活 (9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蕭爾茲(Schultz, 1982被譽為人力資本理論創始者)認為上學不僅僅是為了得到滿足,而在獲得生產性存量,以提高未來收益、未來自己經營的能力、未來消費的滿足。透過對教育的投資,可以提高個人的生產力,藉由知識與技能的傳遞使工作更有效率,因此比起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受過較高教育者,在勞力市場上更有價值。

當僱主以邊際生產力決定薪資所得時,高教育程度者自然因生產力的提升而有較高所得。因此個人會增加自己的教育投資,以期望未來在謀職時能提升競爭力,擁有較好的職業與收入。黃毅志(1998)在提高人力資本的途徑中,教育是最受關注的一項,對個人而言,教育可視為對將來收入的投資,透過對教育的投資,可以提高個人的生產力,使工作更有效率,比起教育程度較低者,受過高教育者,在勞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因此就人力資本論的觀點,個人在教育投資愈大,人力資本愈高,學識技能愈強,工作效率愈高,所得到的報酬也愈多。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tfulltext-%e5%be%b7%e9%87%8c%e6%9c%ac%e7%90%86%e8%ab%96.htm#ixzz1nlNR14yz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里本Dreeben 學校班級的功能:

. (一)獨立:自己完成;. (二)成就:成績評量;. (三)普遍性:公平一致;. (四)專門性:學科領域。

獨立: 學生學著去體認在學校有些事必須自己做,並依特定方式做,例如:考試要自己考不能作弊
成就: 學生學著去接受他們應該盡力求得最好的表現並遵循, 例如:名列前茅會被獎勵
普遍性: 學生學著去接受自己是團體中的成員之一,而不是特殊的個體, 例如:在學校被一視同仁地對待
專門性: 學生學著只投入局部個別性於特定活動, 例如:甚麼課就問甚麼問題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tfulltext-%e5%be%b7%e9%87%8c%e6%9c%ac%e7%90%86%e8%ab%96.htm#ixzz1nlN1UhcP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性惡說:

中國的性惡說,是反性善說而建立,故性善說在前;西方則先有性惡說。基督教主張人類的始祖亞當因犯罪謫降塵世(即原罪),嗣後人性道德的腐敗,與生俱來,故成性惡說。中世紀的哲學家,自奧古斯丁以來,均持性惡說。其後義大利的馬基維亞(N. Machiavelli, 1449-1527),英國的霍布士(J. Hobbes, 1588-1679)與日耳曼的叔本華(Schopenhauer, 1788-1860),均主張性惡,馬基維里目睹當時羅馬教廷腐敗,故持人性惡。霍布士乃假想原始社會初民混亂的自然狀態,推演出人性為惡。叔本華篤信天國謫降之說,而持性惡。中國的性惡說,首倡於荀子,荀子〈性惡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之後,持性惡者,僅法家的韓非、清朝的袁枚、俞樾。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reponse.php?id=3143589&noslave=1&exp=52#ixzz1nlHe137b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urgen Habermas(1912),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繼續批判傳統,而另一方面他也力求超越古典的批判理論。Habermas更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神,即在預設人是理性的前提下,他更肯定了人是具有溝通能力的個體。人不只是人,更是具有理性的人,這樣的理性的人,不但要對外在世界進行經驗分析與詮釋理解,更應對外在的世界進行反省;不是隨波逐流,而是能夠堅定住主體的自我反省能力的人 (李英明,民 75;Habermas,1992)。
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以「溝通理性」為發展基礎;以「重建人類的溝通能力」為基本原則;以「啟蒙、反省、批判」為方法;以達到「成熟、自主、解放」為目的;而以「邁向理性的社會」為最終理想。

Habermas的「溝通行動」論辯主要論述是:



(三) 溝通的能力的意涵
Habermas認為人類在進行溝通時,不僅要具備語言能力,更應該具有建立互為主體性溝通關係的能力;亦即說話者不僅要說出合乎語言規則的句子,並能使其發言的內容符合事實,而也能使聽者相信說話者的誠意,才是一個成功的說話者。而真正的溝通能力具體而言,需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 文法語言(language)的溝通能力:

即要能正確的使用文法與文字的規則,這也是最基本的溝通能力。

2. 語用(speech)的溝通能力:

即說出的句子不僅要能合乎語法的規則,更要能使用的恰當,亦即

在說話時能說出符合當時的情境的語句。不符合情境的言談,則即

不具備語用的溝通能力。

3. 有效的聲稱(validityclalms):

Habermas認為,一個成功的言辭行動,不僅是能說出合乎文法及語用的句子,更重要的是當事者雙方都能進入彼此認同的人際關係中。而這種被認同的人際關係之所以可能,乃在於建立說話者的言辭行動是否符合以下幾種假設: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即要能以對方所能理解的溝通方式來溝通。

(2)真實性(truth):即所要發言的命題中所涉及的對象確實存在,或其所陳述的事實狀態確實為真。

(3)真誠性(truthfulness):說話者能真誠地表露意向,毫不虛偽,以博得聽者的信任。

(4)適切性(rightness):即說話者的發言能夠符合彼此雙方所遵守的法律及規範系統;亦即必須有共識,才能使聽者很容易地接納他的發言

4. 理想的溝通情境:

Habermas認為在進行溝通的行動時,常常會因為雙方的不同背 景,而有不同的共識,當不同的共識形成衝突時,往往會導致溝通行動的中斷;因此,若想使溝通行動繼續,必須在預設理性共識是可以達到的前提下,溝通雙方進行 「反覆性辯論」,使其在互相攻錯中消除歧見,重新達成一致性的意見和共識。

所謂的理想情境是指:

(1) 雙方要有均等和相同的發言機會。

(2) 雙方都能在免除內外在限制的情形下,針對辯論的議題,充份而理性的發表自己的言論。

(3) 雙方在辯論時要有真誠性。

(4) 特權與片面的規範都要能去除。

Habermas認為要使得人們能從被扭曲的意識型態的籠罩下跳脫出來,就必須以理想的溝通情境作為標準,對現實的社會進行批判,激起人們的自我反省與理性的判斷,從而訴諸具體的實踐行動。基本上,Habermas的哲學論辯並不是另一套的意識型態,因為他強調的是人們能夠自主、負責而理性的進行思想行為以及溝通行動,是人們理性的溝通能力的直接體現。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reponse.php?id=3143589&noslave=1&exp=52#ixzz1nlF7bYh5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9 Wed 2012 17:07
  • P&D

P=難度 D=鑑別度

簡單說
難度值在0.5左右為最適合之題目

鑑別度則是越高越好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reponse.php?id=3143380&noslave=1&exp=76&upgrude=1&mt=7#ixzz1nlBnD58S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杜威道德哲學的特色
1.以科學的方法應用於對道德行為的判斷
2.以心理學與社會學應用於道德行為條件之分析
3.以生物學進化論建立其無固定道德價值論
4.以連續哲學觀點來調和道德哲學各派別的對立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tfulltext-%E4%B8%8B%E5%88%97%E5%93%AA%E4%B8%80%E5%80%8B%E6%98%AF%E6%9D%9C%E5%A8%81%E9%81%93%E5%BE%B7%E5%93%B2%E5%AD%B8%E7%9A%84%E7%89%B9%E8%89%B2%E5%96%84%E6%83%A1%E6%98%AF%E4%BB%A5%E8%A1%8C%E7%82%BA.htm#ixzz1nl5BUPJ5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五條(身心障礙者之定義)
本法所稱身心障礙者,指下列各款身體系統構造或功能,有損傷或不全導致顯著偏離或喪失,影響其活動與參與社會生活,經醫事、社會工作、特殊教育與職業輔導評量等相關專業人員組成之專業團隊鑑定及評估,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
一、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
二、眼、耳及相關構造與感官功能及疼痛。
三、涉及聲音與言語構造及其功能。
四、循環、造血、免疫與呼吸系統構造及其功能。
五、消化、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六、泌尿與生殖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七、神經、肌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八、皮膚與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tfulltext-%E4%B8%8B%E5%88%97%E4%BD%95%E7%A8%AE%E8%BA%AB%E9%AB%94%E7%B3%BB%E7%B5%B1%E7%9A%84%E6%88%90%E9%95%B7%E9%80%9F%E7%8E%87%EF%BC%8C%E5%9C%A8%E5%85%92%E7%AB%A5%E5%BE%8C%E6%9C%9F%E9%81%A0%E8%B6%85%E8%B6%8A%E6%88%90%E4%BA%BA%E6%9C%9F%EF%BC%8C%20%20%E9%98%BF%E6%91%A9.htm#ixzz1nl0o266d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9 Wed 2012 16:17
  • 口吃

口吃是一種常見的說話障礙,是因為發音肌肉間的不協調,或是肌肉痙攣造成的。

口吃大都發生在兩歲到五歲,因為小孩子在這段時間裡知道的語詞很少,講話的時候,常常會有語詞不夠用,或是發音不標準的情形。這時候他就會在一句話中間突然停一下,或者一直重複前面的話,要思考下面該怎麼講。這時候,聽他講話的人一定不要催他,要平心靜氣的教他用適當的詞句和發音。假如大人一直催他或是模仿他不正確的發音,這就會使小孩過分緊張、害怕而形成口吃。

還有,小孩剛進學校或是改變環境,都有可能形成口吃。這是因為對新環境不熟悉,容易緊張,說話就不順,越想說越說不好,日久就形成口吃了。對小孩來說,大人突然厲聲叫罵、突發的巨響、強光、肉體突然受到重大創傷,都會使小孩子因驚嚇、恐懼,而引起語言神經障礙,發生口吃。


[矯正要點]
  1.零阻力狀態。零阻力狀態”是我定義的一個概念,是整個口吃矯正理論的中心詞匯。所謂“零阻力狀態”就是說話時,感覺不到“阻力”,毫無顧忌地想說什麼就能說什麼。也就是正常人的狀態。我們要把口吃矯正好必須保證說話時處於“零阻力狀態“,否則不可能矯正好口吃的!為什麼呢?理由如下:(1)因為我們口吃患者並非天生就口吃,當初就是因為就那“瞬間”沒處理好而由“正常人”轉變為“口吃患者”!現如今已是口吃患者,已有心理障礙,底子就差,如果再出現這種“阻力“,你說你能經得起這種“折騰”嗎?你只能“更”是口吃患者。
(2)口吃患者與正常人的區別表現在口吃患者是總是想著怎麼把話說出來(原因是有心理障礙),而正常人是按內容說話。我們只有毫無顧忌地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才能夠放心地按內容說話而沒有“後顧之憂”。假如我們達不到“零阻力狀態“,即還感覺到有“阻力”存在,我們是不可能安心地按說話內容說話。
  2.亞口吃狀態。“亞口吃狀態”是也是我定義的一個概念,我覺得很有必要定義這個名詞。
“亞口吃狀態”指的是說話時,語言上是流利的,心理上是有障礙的。與“亞口吃狀態”相對應的有:(1)病態口吃:指的是想說說不出來(2)常態口吃:指的是由於內容沒想好而出現口吃,是正常的。為什麼要定義這個概念呢?因為亞口吃狀態危害性很大,矯正時卻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特別是輕度口吃的難友。亞口吃狀態並沒有出現口吃。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沒有口吃,為什麼我們還要矯正呢?”我們仔細想想,儘管我們處於亞口吃狀態時,我們並沒有口吃,但是我們卻有心理障礙。矯正口吃要矯正的是“心理障礙”而不是矯正你形式上的口吃(常態口吃)。只要有心理障礙,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來清除。要知道“宰草必須要除根”,“心理障礙”的生存能力是很強的啊。不能讓“心理障礙”有可乘之機。要把它緊緊包圍住,一舉殲滅!因此,我們要矯正的不僅是"病態口吃“,還有“亞口吃狀態”。可以說“亞口吃狀態”是很常見的,特別是在隱性口吃患者當中,就更為常見了!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9 Wed 2012 16:07
  • 情緒

情 緒

一、前言

從初生嬰兒來到是上的第一個哭聲,及代表了原始情緒的開始。積極、愉快的心情,另出生一星期的嬰兒在吃飽和聽到柔和的聲音時,會本能地嫣然一笑;相對地則以消極不愉快的情緒,反應身體感覺的不適。滿月前對來自身體及周遭環境的不適應情形,及多半以哭為回應指標。

同時依附感性行為強烈地與主要照顧者產生,對陌生人的擁抱、新環境的感變,會認人、認地方的孩子,也能清晰地表達出「壓抑」與不舒服的脾氣,在一歲前多半發展現了!透過成熟與學習,各種不同性質的情緒才漸漸分化出來。三個月時的痛苦(distress)和快樂(delight)的兩種極端情緒狀態,源自於出生時的原始激動;害怕(fear)、厭惡(disgust)和憤怒(anger)則在六個月時,由痛苦分化而出;一歲時,高興(elation)、喜愛(affection)又自快樂分化而來,同時,痛苦中又多出忌妒(jealousy),已是一歲半大了;二歲時,喜悅(joy)自快樂的樂情中區分而出。

二、情緒發展三階段

就兒童情緒發展而言,主要有三階段,第一階段:出生至第一年,是基本的信賴與不信賴感(trust and mistrust)的發展期,第二年至三歲的自主與羞愧、懷疑(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是第二階段:發展自我的關鍵期。幼兒開始了解自己與照顧者是不同的,同時,學習如何遵守父母親與其他成人所設立的社會法則與規定,第三階段:主動與內疚(initiative versus guilt),三至六歲的幼兒熱心、進取、與別人合作,對於成人的指引與協助樂於接受。

當幼兒第一次從家庭踏入幼兒園所進行團體生活,往往會產生許多行為的上不適應。

綜合兒童情緒發展,大致呈現趨勢為:1.從外顯到內顯的情緒表現形式;2.從衝突到自制的情緒控制能力;3.從直接到間接,具體到抽象的情緒引起動因;4.從生理需求到社會需求的情緒表達內容。

三、湯姆斯兒童氣質類型的九項天生特質

1.活動性2.規律性3.趨避性4.適應力5.堅持度6.反應閾7.反應強度8.注意廣度9.情緒本質。因為每個幼兒都有獨特的格,但相同年齡幼兒又有相同的性格,性格的共同性越明顯。因為性格是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年齡越大,人與人之間的生活經驗的差異愈大,導致性格的差異也愈大。

四、情緒調節

*幼兒情緒調節發展:(一)幼兒階段(0-3歲) 神經生理控制與外在調整:幼兒控制衝動的能力較微薄弱,較須依賴成人的指導、安撫和外在調。因此,照顧者對於幼兒階段情緒的調節有很大的影響力。(二)學前兒童階段(3-6歲)由外在調節轉至內在調節的過渡期:學前兒童階段的情緒調節,是從「他人調節」至「自我調節」的階段,此階段的兒童已經開始使用簡單的策略,管理的自我情緒,部分兒童會尋求信任的成人加以保護,或使用鼓勵自己的言語來調節情緒;而部分兒童則會瞭解情緒會隨時間而淡化,而能適度的調節情緒。

*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當幼兒體驗到情緒的經驗時,為了調節情緒經驗而使用而使用一些策略。(一)第一類的策略牽涉注意力的轉移過程,從激起情緒的刺激物轉移至他處(二)第二類調節策略是自我安撫的策略,包含象徵性的自我安撫以及尋找其他安撫方式。(三) 第三類調節策略是幼兒可以維持或增加注意力於引起沮喪情緒的人物、物體或事件,企圖改變暫時無法回應的環境。

*影響幼兒情緒調節的因素(一)幼兒內在因素:1.氣質2.年齡和性別(二)外在因素1.情境因素2.社會文化因素。

在了解情緒調節的涵義與發展,以及以及引想情緒調節的因素之後,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正向的協助幼兒處理情緒,而非負面的靜止和壓力,以及何謂適宜的情緒調節方式,所以我們不應該忽略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一個情緒並且敞開心胸的接納,給予正向溫暖的回應,才有助於幼兒情緒調節發展和學習。



五、如何撫平孩子的情緒,度過傷痛?

(林月琴執行長提除了幾點可行和不可行的建議:)
(一)你可以做的:
*抱著孩子輕搖,或是讓他抱著熟悉的柔軟物品,幫助孩子放鬆,感覺安全。

*如果孩子要求,可以他一起睡。睡覺前說一個故事或播放音樂,開著小燈,輕拍孩子的背,就可以幫助孩子入睡。

*如果你不曉得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和分離,圖畫書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讓孩子知道別人也曾碰到同樣的遭遇,並學習去面對眼前的難關。

*詢問孩子為適應改變想做的簡單計劃,比如:「媽媽生病住院後,你去奶奶家住,想帶些什麼過去?去奶奶家想做些什麼?」

*接納孩子的情緒狀態及行為,不可責備或要求他停止不當舉動。

*鼓勵孩子表達害怕、痛苦、悲傷的情緒,但不要催促孩子談論事情的原委,只要持續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當他準備好後,就會告訴你。

(二)你不可以做的:
*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他或其他家庭的情形。

*尤其是學齡前的兒童,成人常以為孩子聽不懂而大肆談論,忽略孩子在有限的語言思考中揣測其涵義。

*事情發生的當時是個最好的處理時機,不要假裝沒有發生什麼事而予以忽略。

*不要阻撓孩子的負面情緒反應。

*不要對危機事件有不當的解釋,例如:「爺爺永遠睡著了。」這可能會讓孩子害怕上床睡覺。

*當孩子想分享情緒時,不要教他等一會兒再說,應優先考慮孩子的情緒和焦慮。

(三)尋求專家協助:

  當你已盡力協助孩子撫平傷痛,但孩子的症狀沒有獲得改善時,你就必須考慮尋求協助。兒童福利聯盟、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各縣市家扶中心以及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都有提供諮詢。



六、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該就診?

(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心理師王淑惠提出兩個判斷指標:)

一、症狀的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
二、生活和行為表現受到影響,包括學習能力下降、生理發展變慢、動作遲緩以及情緒表現反常,有出現不愛說話、無精打采等內化式反應,有的則出現反抗、攻擊等外顯式行為。

王心理師表示遭受創傷或有情緒困擾的幼兒較容易被忽略,因而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因為一般人都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不會有情緒壓力。其實,從小累積的情緒經驗,正是培育人格的溫床。「擁有正面情緒經驗愈多,人格發展愈正向;反之,負面情緒經驗愈多,人格發展愈負面。」

王淑惠心理師提醒父母,幼兒最普遍的情緒壓力大多還是個人成長的社會任務和挑戰,如學習獨立、自我控制、第一次上學、人際互動等,以及家庭危機,如父母的威權、責罵、親子間的互動不良等。因此,幼兒需要父母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充分的接納與支持。
七、讓情緒變健康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在努力推展危機預防教育多年中發現,預防並無法完全杜決意外,因為人生的許多危機是無法預料的。尤其面對似懂非懂的稚齡幼兒,更難開口解釋。林月琴執行長提醒父母平時就應事實協助孩子處理情緒,一但有危機發生時,健全的身心將讓孩子有能力應付危機事件所帶來的傷害。
六歲前是人格的培塑期,也是孩子學習如何處理情緒、面對壓力的態度養成期。其中,成人的教養態度是重要的關鍵,因此,為孩子打好EQ基礎,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林月琴執行長指出中國人一向不喜歡負面的情緒表達,教養模式也男女有別,男孩可以生氣,但不可以哭;女生可以柔弱、盡情哭,但不可以生氣。因此,孩子的情緒受道教多的訝異,當情緒沒有出口,一但滿溢,就會狂洩而出。
  除此,林月琴執行長強調平時應視孩子的能力,漸進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助於日後,處理能力的提昇。比如: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不是一味哄騙或責罵,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能換個角度,允許他傷心的發洩情緒後,再一起討論適當的處理方法,若不能修好只能丟棄時,不妨好好和玩具說再見,這是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分離」的好時機,是孩子生命中難得的心靈成長契機。另外,透過扮演遊戲,比如醫院遊戲可以協助幼兒減少對醫院的恐懼,藉由相關繪本的閱讀,經歷書中人物的危激情境,再經由討論分享,孩子能學到用不同角度看待危機事件的智慧,增強危機的處理能力,減緩情緒的受創。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elman所提出的發展模式
Selman(1980)受皮亞傑的影響,以認知發展解釋社會能力的發展,說明了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需要完成,其理論是採取社會互動及協調的觀點,用來解釋兒童社會替代角色的發展,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
a. 第0層級:自我中心期
年齡約三至六歲的兒童,能辨識自己與他人,但不知道別人的觀點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尚未發展出別人的觀點,認為自己的觀點等於別人的觀點,無法區辨行為是不是有意的。
b. 第1層級:分化與主觀的角色取替期
年齡約五至九歲兒童,以能區分人的外在行為與心理狀態,可以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有所不同,但無法由別人的優點來評判自己的行為。
c. 第2層級:自我反省 / 第二者與相互的角色取替期
年齡約七至十二歲的兒童,這時期的兒童嘗試由自己的想法來推估別人的想法,且以可以了解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不同,雙方關係是基於相互的了解。
d. 第3層級:第三者與交互的角色取替期
年齡約十至十五歲的兒童,兒童能更客觀的考慮他人與別人交往的過程,此時期的人際關係已經可以由兩個人的認知轉化成第三者的認知觀點。
e. 第4層級:深入與社會—象徵的角色取替期
年齡約十二歲至成人,此時期兒童以進入青少年期,由於認知以進入形式運思期,以能做全盤考量的想法。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tfulltext-%e7%a4%be%e6%9c%83%e8%aa%8d%e7%9f%a5%e7%99%bc%e5%b1%95%e9%9a%8e%e6%ae%b5.htm#ixzz1nksC3elh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lligan關懷倫理:試圖由女性的觀點提倡道德發展的另一種聲音,而非完全取代
Kohlberg的理論。

Noddings關懷倫理:提倡以「關懷」為主的倫理學,強調關懷的重心在於「關係」
,而不是「道德推理或理性」、「正義」。

Noddings更透過Milton Mayeroff對關懷者的定義來詮釋關懷:「
Gilligan關懷倫理:試圖由女性的觀點提倡道德發展的另一種聲音,而非完全取代
Kohlberg的理論。

Noddings關懷倫理:提倡以「關懷」為主的倫理學,強調關懷的重心在於「關係」
,而不是「道德推理或理性」、「正義」。

Noddings更透過Milton Mayeroff對關懷者的定義來詮釋關懷:「關懷另一個人,
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他成長及自我實現」(Noddings, 2003, 頁9)。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tfulltext-%E8%AB%BE%E4%B8%81%E6%96%AF%20%E9%97%9C%E6%87%B7%E5%80%AB%E7%90%86.htm#ixzz1nkqdUWss」(Noddings, 2003, 頁9)。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tfulltext-%E8%AB%BE%E4%B8%81%E6%96%AF%20%E9%97%9C%E6%87%B7%E5%80%AB%E7%90%86.htm#ixzz1nkqdUWss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起來結構很像的三個辭
分別源自 曹丕 黃庭堅 與 鍾嶸 三個年代差異很大的人
文章的說理不夠暢達,無法勝過所使用的文詞 理不勝辭
詩文的思想內容豐富,語言表達順暢 理得辭順
說理多而文采不足 理過其辭



另外 有關您原來的問題
個人認為 有以下幾種說法
文辭表現力不好的 辭不達意
文辭表現力普通的 辭堪達意
文辭表現力頗佳的 意切辭盡
文辭表現力極佳的 意在言外 或 意微旨遠 或是微言大意




如果以文辭表現情感來說
表現力不佳的 辭溢乎情
表現力尚佳的 情見乎辭
表現力頗佳的 情溢乎詞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融(153-208):

孔融字文舉,為孔子二十世孫,漢獻帝時為北海相,常與曹操作對,最後被曹操所殺。曹丕稱他的文章「體氣高妙,有過人者」;有散文及詩傳世,如《薦彌衡表》辭藻華麗;《與曹操論禁酒書》造詞詼諧,大概就是曹丕所評「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的作品。其他作品見《孔少府集》。



陳琳( ?-217) :

陳琳字孔璋,初時為避亂投靠袁紹,後歸曹操,曹之軍國書檄皆出其手。擅長章表書記,有故事說一次陳琳呈所寫書信檄文給曹操看,時曹操頭風正發作,躺著看了陳琳的文章後頭風竟好了,可見其文之佳妙。但曹丕評他的書記是「微為繁富」。

<�飲馬長城窟行>一首是他的詩歌代表作,此詩揭露當時繁重傜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其他作品見《陳記室集》。



王粲(177-217):

王粲字仲宣,初依劉表,後依曹操;受蔡邕賞識,而有「倒屣相迎」的故事。長於辭賦;他生逢亂世,往南依劉表,但劉表以其貌不揚而不予重用,故借登樓而發戀土思鄉之情。雖懷鄉,實感遇,所以「王粲登樓」便成思念故鄉的成語。後為曹操「丞相掾」,與曹氏父子關係良好。七子中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其中<�登樓賦>是在荊州登城作作,主要抒發思鄉之情及懷才不遇之恨。《詩品》列其五言詩為上品。其他作品見《王侍中集》。



徐幹(171-217) :

徐幹字偉長,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主要作品為<�中論>,曹丕以為能「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此子為不朽矣。」(見曹丕<�與吳質書>),但其文有舒緩的「齊氣」。其他作品見《徐偉長集》。



阮瑀(? -212) :

阮瑀字元瑜,章表書記同陳琳,為當世之傑,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見《昭明文選》),文思敏捷,曾在馬上擬文稿,寫好呈曹操讀,操讀罷想予刪改,竟無從下筆。其他作品可見《阮元瑜集》。



應瑒(? -217);

應瑒字德璉,長於辭賦,但「和而不壯」,有詩7首,多寫離居飄零之感。有心著述,習壯志未成即因染瘟疫病逝。有《應德璉集》傳世。



劉楨(?-217) :

劉楨字公幹,今存散文10多篇,詩15首, <贈從弟>三首是他的代表作。曹丕<�與吳質書>說他的文章「有逸氣,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妙絕時人」。《詩品》稱他「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跨俗」,但又「氣過其文,雕潤恨少」,又說「自陳思以下,楨稱獨步」而評為上品,但「壯而不密」是他文章的缺點。

---------------------------------

總而言之,<�詩品>對七子的評價,以王粲和劉楨的評價最高。



順便補充一點,"建安七子"這個詞,是始於曹丕-『典論論文』。



以下是有提到建安七子的部份: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騁驥騄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沒有任何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教育政策



美國的教育發展與教育的相關法律、判例及教育報告書息息相關(張鈿富,葉兆祺,林友文,2007:7)。以下從一些重要的法案與報告書中呈現的改革重點,來看NCLB教育法案的來龍去脈。接著對NCLB法案的核心原則作簡要的概述,再從一些報告、研究中綜合整理NCLB法案的爭議之處,以及NCLB教育法案的特色對我國教育產生的影響與啟示。最後簡短的敘述我對美國教育改革的一些肯定與疑惑之處。

壹、NCLB的來龍去脈

一、1965年《初等與中等教育法案》,ESEA教育法案是詹森總統對抗貧窮的策略之一。ESEA最重要的就是標題1補助款。提供76%法案經費協助給轄區內集中有大量低收入戶家庭的地方教育當局,透過各種立法去擴張並改善其教育方案,因此對於促進美國教育機會均等,ESEA確實有其中意的貢獻。然而,在這階段,地方分權的現象仍是相當清楚,聯邦政府提供專款補助,州與地方做實際的執行、決策權。

二、1983年雷根總統公佈的《國家在危機中》報告書中,指出美國中小學教育的素質不理想,對於未來美國在國際間的經濟競爭力會造成很大的危機。於是提出建議呼籲洲與地方進行改革,把教育政策核心價值從前一階段的「公平」扭轉為「卓越」。到了1980年代後期,在面臨全球經濟競爭的需求下,聯邦政府與教育改革連結,主張改善教育品質與提高學生學習成就,聯邦政府在教育的立場較之前已有所增長。

三、1994年《目標2000:美國教育法案》,柯林頓總統(William Jsfferson Bill Clinton)依據老布希總統(Georage H.W.Bush)提出的America 2000教育改革藍圖,經國會通過「目標2000:教育美國法案」,Goals 2000是「標準本位」教育改革的延續。根據這項法案,聯邦教育部得以制定國家教育目標、建立主要學科的通過標準,透過補助的方式鼓勵各州參與教育改革。

綜上所述,「沒有任何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教育法案的制定、通

過立法,是經過十幾年的教育政策演化而來。雖然美國教育採行地方分權,決策的權利在於各州政府。但是從以上的報告書、政策中對於聯邦政府角色的定位,漸漸的產生新的角色位置,聯邦政府已逐漸著力於教育事務上。到到NCLB教育法案中對聯邦政府在中小學教育的定位更是明確、清楚。

貳、 NCLB 法案

一、NCLB法案概述

布希總統在2001年上任後通過「沒有任何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教育法案。如同IASA一樣,NCLB立基於「標準本位」教育改革。《NCLB法案》的三項主要訴求為提升標準、強化績效、弭平教育弱勢學生的教育不利處境。其基本原則有四:

(一)加強對教育結果的績效責任。

(二)賦予地方更大的彈性和控制權力。

(三)鼓勵經研究證實有效的教學方法。

(四)擴充家長的教育選擇權。

除此之外,也採用「年度閱讀」及「數學評量」的評鑑方式要求州政府、學區和學校的績效責任。並且落實獎懲制度,獎勵補助成績優秀學校,懲罰績效太低又改善不利的學校。其中「補充性教育服務」(SES),透過額外的支援,協住學生達到或是超越就讀年級的標準。對於住在鄉村地區、身心障礙或英語能力有限的學生,容許較多的補充性教育服務數量。《NCLB法案》賦予家庭新的選擇,家長可送孩子就讀醫所表現較佳的公立學校或公立的委辦學校,也提供免費的家教與課後的協助給合格的低收入戶學生。除此之外,也致力於重整長期表現不佳的學校。

二、NCLB法案的影響與爭議

根據教育政策中心(CEP)的調查,發現NCLB對公立學校帶來十大影響:

1.由於各州所採的測驗方案不同,因此學生提升的測驗成績是否真的代表學

生真正的學習成效,尚有疑慮。

2.學校會犧牲不施測的學科時間,進行閱讀與教學課程。

3.學校會比較注意課程和教學與標準和評估一致,而且更仔細分析測驗成

績。

4.低度表現的學校正在從事補救而非根本性的重建。

5.多數教育工作者懷疑學校與教師資格符合法令規定這件事,是否真能改善

教學品質。

6.學生接受的測驗越來越多。

7.學校變得比較注意成就落差以及特定族群學生的學習需求。

8.被列為需要改善的學校比例呈現穩定狀態。

9.聯邦政府的在教育裡扮演的角色愈顯吃重。

10.州政府與學區在學校運作的角色擴張,但常缺乏充足的聯邦經費執行其

職責。

三、NCLB法案對我國教育政策的影響

不論從NCLB法案的內容與形式兩方面來看(楊巧玲,2007),或是從NCLB法案的特色探討(饒榮和,無日期),對我國教育政策的影響大致整理如下:

(一)致力消弭族群鴻溝,扶助教育弱勢,達成教育機會均等。

(二)提昇教師素質,改善教學,縮減學生成就落差。

(三)「教育鬆綁」,釐清中央與地方權責,協助地方更加自主。

(四)教育資源分配與經費使用的績效。

(五)教育政策應針對特定的革新方案推動立法工作,以確保所需的教育經費

充足且持續。

(六)教育部設置自我監督機制,監控與精進教育法案執行成果。要求行政部

門負起績效責任,也回饋立法部門作為修法的依據。

(七)鼓勵、支持民間教育專業團體針對特定教育政策進行評鑑與研究,將教

育改革成為全民運動。

(八)九年一貫課程,以生活為核心、全人為目標,但是也應同時關注學生能

力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叁、NCLB教育法案對我國教育啟示的個人省思

看到美國教育改革的進程,對照我國在教育改革上所做的努力。其實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不論是美國的「補充性教育服務」,或是我國的「教育優先區」、「攜手計畫」,其服務的對象都是孩子,尤其是弱勢族群學生。只是,在政策面上來看,我國的教育地位似乎仍舊比不上國防、經濟的重要性。因為,從我國的教育改革歷史來看,我們看到的資料似乎都只是「○○○計畫」、「○○○會議紀錄」等。畢竟「從上而下」的改革是比較有說服性,而且有強制性,如同NCLB教育法案要求的績效責任一樣。如果一項教育改革能立法有據,在經費的補助比例上也就會有相當的提升。如此,是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不會只是一句口號、一場空想了?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 定義

大多數的社會都存在著不平等的現象,人們所重視的東西,不論是金錢、財
產、權力、健康、聲望或尊嚴,在社會上都會產生不平等的分配,其獲得的程度因人而異。
不平等的現象並非人類生活所既有的,在人類早期狩獵和採集的社會中,並未有明顯的不平等,約一萬年前,新技術的出現使人類產生產有了剩餘,才發生不平等的分配,如果人類不能生產與貯藏剩餘,則不會發生財產和財富的不平等分配問題。
當人類能累積財富、權力、聲望、特權及其他物質享受並能將其傳諸子孫後代時,人類社會就產生了一種新的形式,這就是 ─ 社會階層。
我們可以將社會階層(social stratification)界定為一個社會系統將其稀少而有價值的資源,不均地分配給相當固定的等級地位過程,這個定義包括了三個要素,「稀少而有價值的資源」「不均等的分配」「相當固定的等級地位」。




一、 稀少而有價值的資源
1. 權力(power)
權力即一種具有相當強制性的力量,也就是說,即使在面對反對的情況
下,仍可獲取個人或團體目標的能力。

2. 聲望(prestige)
聲望可界定為人們受他人尊敬和順從的程度,沒有權力和財產,聲望亦
可以存在,例如:人們因達成英雄式個人目標或熱心公益的事業,就會獲得聲望,這和他們握有多少權力和財富無關。

3. 財富(wealth)
典型的看法,認為財富就是金錢,但金錢本身只是財富的形式之一,凡
社會份子公認任何有價值的物質,都可視為財富。
財富像權力,聲望一樣可以獨立存在,但也可以和權力、聲望結合而發生作用,雖然財富並不能保證會擁有權力或聲望,但是他可以創造獲得其他價值的機會。

二、 不均等的分配
如果有價值物品的分配是在社會各個成員都有均等機會獲得的前提下實
施,則階級將不會存在。

三、 相當固定的等級地位
社會階層化所導致的結果,最基本的就是按所接受報酬的比例創造出了相
當固定的階級,例如:勞工所獲得的報酬雖然彼此不同,但如果將工人當成一個整提來看,他們所獲得的報酬多寡就顯示出一種集中的趨勢,換句話說,整個勞工的所得落在一種特別的範圍內,而這個範圍和其他特定團體的所得範圍之間,維持一種相當穩定的差距。

貳、 階級系統的類型

一、 封建的貴族系統(estate)
西方的貴族系統是羅馬帝國崩潰、日耳曼民族的一連串侵入及回教國家
的興起等事件發生後,形成於中世紀歐洲。
中世紀的三種地位是貴族、牧師、農民,由法律來建構其地位差異,彼此間有權利、義務的關係,在早期的封建社會中,貴族主要是武士,他們的權威來自帝國政府崩潰後,由於給予社會的保護而取得,他們也具有行使司法的功能,以處理他們封地內民間的爭執,維持社會秩序,貴族的地位、聲望,主要是來自於權力的掌握,而非經濟利益。
此系統中,人們階級地位,主要是依賴於歸屬地位而非成就地位,具有共同出生條件的人,很難在社會等級上升遷,這種升遷主要是從教會或戰爭的勇敢行為而取得。

二、 喀斯特系統(caste)
喀斯特系統是一種封閉的階層系統,這就是說,一個人在社會位置是
基於歸屬或遺傳特徵而取得的,且是終身固定的,在一個喀斯特系統中,永久及世襲集團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至為明顯,且經濟及權力不平等因而產生。
社會不允許個人經由自己的努力以獲取更高的社會地位,甚至透過結婚的方式也不例外,不同喀斯特組成份子間的婚姻通常是被禁止的。

三、 階級系統(class) ─ 開放階級系統
階級系統又稱開放階級系統,在這種系統中,個人的社會階級地位是由
個人的努力和能力而非出生的因素所決定,一個階級就是一個社會中從事相同職業工作,共有接近有價值資源的方法及擁有相同生活型態的一群人。
階級系統中存在著頻繁的社會流動,這種社會可以鼓舞競爭,因為報酬是基於成就地位而非歸屬地位,但這至只是一種規範而非事實,實際上,階級系統的流動仍有限制,歸屬地位如種族和性別常會影響成就地位的追求。

參、 階層的影響
一、 生活機會
「生活、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機會,和社會階級地位間存在著密切的關
係,一個人階級地位愈低,他的機會和選擇愈受限制,他罹患疾病、被剝削、家庭破裂等的危險就愈大,他操縱自己所處環境的自由和能力也就愈小。
最基本的生活機會就是生存機會,享有醫療資源、生活品質、飲食均衡的不同,會使不同階級的人在平均壽命上也有不同的差距。
教育是現代工業社會進步的主要途徑,所以受教育的機會也就成為最重要的生活機會,個人的階級越高,其子女可能接受的教育年數也就愈多,教育的品質愈高,未來工作的機會也越好。
因此,個人地位愈低,受害的危險和犯罪的可能愈大。

二、 社會互動、社會參與及階級次級文化
各種社會階層組成份子間是不同的,他們有不同的生活型態、社會參與
的模式、信仰、價值和態度,某一階層的人有和相同情境的人互相傾向,月是相互結合,愈能形成相同的生活型態、規範、價值、次級文化。

肆、 階級理論
一、 馬克思理論
馬克思認為,只要有私有財產存在,就不可避免會產生階級系統,階級系統是歷史、社會組織及變遷和影響個人行為的關鍵要素,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都是被劃分成個別的、相互敵對的階級,只有經由階級鬥爭,一個社會才可能走向完全沒有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認為,經濟是這種衝突的主要根源,也就是說,控制生產工具者和沒有生產工具者之間會不斷的鬥爭,對於馬克思而言,這就是社會階層的本質,控制生產工具者會剝削勞工階級,而獲取財富及權力,階層系統因而建立,並透過家庭、政府等制度來增強。
一個階級就是有相同經濟情境的一群人所組成,他們的利益和其他團體互相對立,當無產階級體認到這種對立也認同其階級,他們就會從事衝突,打倒資本家社會上的階級不平等因此而消除,因此,對馬克思而言,消除生產手段的私有權,就會是一個沒有階級的共產社會。

二、 功能論
社會必須進行某些活動,有些事務必須具備特殊的才能和專業的訓練,
有些事務擔負著重要的責任,社會依照這些標準以評審位置的等級,把最高報酬給予那些位置最重要且需要特殊才能和犧牲的人,因此社會的不平等不僅是普遍現象,也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他有維持社會的功能,社會藉此確保最重要的位置由最有資格者擔任,功能論強調和諧、合作與一致,和衝 突論形成對比。
但其批評者指出,任何不平等會隨時間的增加而從原來的工作、報酬及職位有順序的散佈到其他情境,且其地位可能會直接傳給繼承人而非由實際上有才能者擔任。
而且功能論似乎忽略了有些人並非不願意接受較多訓練以擔任更重要的職位等級,實際上是沒有那種能力。

三、 韋伯的階級理論
韋伯認為階級是由階層系統的三種相關層面所組成:
1階級(class)是金錢權力
2地位(status)是聲望權力
3政黨(party)是權力權力
1. 階級
這種權力是合理的、非私人的及客觀的,可按照固定財富及所得標準來測量,一個階級包括相同經濟情境的所有人民,也就是說,他們具有取得財貨、取得生活地位及滿足需求的相同或然率。

2. 地位
地位是一個社區裡聲望的高低,「階級」是冷淡的、非私人的及客觀的,地位是主觀的,私人判斷的結果,當人們彼此認識,而社區中的份子同意賦予或否認聲望的標準時,地位才有可能存在。

3. 政黨
這包含控制組織或團體中他人之行動的權力,或控制社區或社會中集體決
定的權力。

韋伯指出,各種不同的資源之間彼此獨立,但可以互相轉換,其中經濟的利益是階層化中最重要的因素。

伍、 階級位置的測量方法
一、 生活方式法(the style of life approach)
社會學家所使用的一種最廣泛、複雜的階級水準測量法,就是韋伯所謂的生活方式指標,這些指標包括測量「互動模式」(誰和誰結合)、「象徵式活動」(參加什麼活動,以什麼為休閒娛樂),將「互動關係」、「象徵式財產」、「象徵式活動」列表,就可以計算出個人或團體的地位指數,而在地位量度上訂出等級。
優點:廣博性
缺點:有時互動,並不依循階級路線,只隨大眾文化的發展,上層、下層休閒娛樂的界定也產生變化。
二、 聲望法(the reputational approach )
透過豐富知識的人來評審社區份子的等級,其基本假定是一個社區或社會系統的份子基於其對社會位置的私人經驗有第一手知識,他們知道每一個人在他的朋友眼中的聲望。
優點:輿論對於測量一個人的地位階級具有重要意義。
缺點:難以適用於較大社區,評審人的公平性有實有待商榷。

三、 主觀法(the subject approach)
要求受訪者評審他們自己的等級,其假定個人最能了解自己在階級系統的
適當位置。
優點:可用於研究較大團體,節省時間、方法簡單。
缺點:人們對於自己在社會階層的位置可能有錯誤認知。

四、 職業聲望法
用職業做為階級位置一種指標,其依據是職業是一種社會實體,對地位有直
接意義。
優點:用單一的指標將複雜的階級位置測量簡單化。
缺點:易將職業和地位等量齊觀。

五、 多項指標法(the multiple index approach)
前述四種方法,如果單獨使用,效果較弱,因此,大多數研究者寧願使用兩
種或多種方法,他們以複合指標測量地位階級,以減少社會階級因單因測量所引起的偏見,也可符合使用多項方法之雙重檢查的需要。

社會流動
壹、 定義
社會階層不完全是靜止的,個人和團體都會繼續在社會階層的階梯上移動,
這種變遷被稱為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下降流動意指損失,上升流動意指獲得。

貳、 社會流動類型
一、 垂直流動v.s.水平流動
垂直流動(vertical mobility),指個人或團體在社會階級的上下移動,而水平流動(horizontal mobility),指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的移動,但不涉及階級層次的改變。

二、 代內流動v.s.代間流動
代內流動(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指個人在其工作生涯中職業位置的改變,代間流動(intergeneration mobility)指父親和兒子間職業改變。

三、 結構性流動v.s.循環性流動
結構性流動(structural mobility)指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結構性因素影響社會流
動,像是電子產業帶動一批電子新貴使其至社會中上層地位,相對傳統產業業者則下降;循環性流動(circulation mobility)指完全因個人因素而造成的社會流動。

參、 社會流動的原因(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

一、 機會結構
有些社會因為社會階級制度性質,例如:組織結構嚴密而缺乏彈性,因此缺
乏社會流動的機會,喀斯特社會就幾乎完全沒有階級流動的可能。

二、 人口過程
人口因素影響流動,是因為人口移動影響人再分配,例如:農村人民移居都
市,由於其生活改善因而提高其社會地位,又例如:外來的移民因常自動或被動的從事人口移動,此外人口的代間流動也是一種社會流動,因為各階層的人有不同的生育率,尤其是中上階層的人,常常因為晚婚或節育而沒有生育足夠的下一代,以接替他們的位子,而較低階層的人又往往生育過多人口,所以較高階級的位置常常必須由下層階級的新生代來擔任,因此,差別生育率有助於向上流動。

三、 技術變遷
當技術的進步改變了職業結構,會使某層次的人口被驅逐或被吸引到另一層
次,例如:工業化之後,使農村人口進入製造業工作。

四、 不同的社會化
人們移動慾望和對機會的自覺和社會化經驗有密切關係,家庭和教育是兩個
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因為一個人的價值、信仰、自我概念、角色扮演方式及言辭模式對於社會流動非常重要,而家庭和學校則是培育這些的重要機構。

肆、 社會流動的途徑
一、 職業的改變
上升流動的最普遍方式,可能是取得一項聲望較高的職業,各種工作間的聲
望差異很大,於是個人可經由職業階梯而改變其社會地位。

二、 經濟成就
個人能成功的獲得金錢,將會增加他的上升流動,因為財富普遍受到人們的
尊敬。
三、 教育成就
教育漸漸成為社會流動的重要因素,在許多情形中,不僅教育程度重要,受
教育品質也相當重要,從聲望較高的學校畢業,個人會有更好的機會以提高他的職業及社會地位。

四、 權力的控制
社會權力的來源有許多方式,如職業、財富、教育、參與政治也是權力取得
的方式,權力的取得和增加會擴大個人操縱其環境的能力,因而提高社會地位。

五、 家庭的結構
家庭子女數越多,則子女成功的機會就會減少,而反之,子女愈少,父母就
會給予更多的注意和更好的教養,因此,控制家庭子女數也可使子女有較好的社會流動機會。

六、 婚姻
婚姻本身可能是上升或下降流動的一個重要來源,視配偶的地位而定。

七、 營養
營養不足使貧窮家庭的兒童不能發展健全的身心,以致於不能和營養良好的
兒童在平等的立足點上競爭,所以有充分營養可以使其有能力在其地位上作上升的努力。

八、 其他因素
在開放的社會中,仍有許多途徑可用於促進社會流動,如特殊才能、才藝、
運動技能……

伍、社會流動的影響
下降流動會造成個人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崩潰,而有較高自殺率,而上升流動則和神經病和精神病分裂有關。在流動率高的社會,許多人流動動太快,以至於他們不易同化於新階段,而造成社會問題,而且在高度社會流動的社會,許多人追求上升流動,但非人人都可以成功,因而這種升高的期望可能帶來許多人的失敗和挫折,這常被視為是社會不滿和政治不安的來源之一。

社會階層中的貧窮問題

壹、 貧窮現象

一、 生計的貧窮
指全家所得不夠獲得維持生理功能的最低必需品,又可分為初級貧窮和次級
貧窮。
1. 初級貧窮(primary poverty)
凡個人或家庭所得入不敷出,連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都負擔不起,就是初級
貧窮,又稱為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

2. 次級貧窮(secondary poverty)
指所得收入雖足夠,但由於道德智能缺乏,以至於未能適度花費以維持家
計。

二、 結構性觀點
社會學家認為貧窮現象不單是物質條件的缺乏而已,更涉及到政治權力分
配、教育資源、社會福利、社會地位因素影響。

三、 外在性貧窮(external poverty )
外在性貧窮,指貧窮人口產生次文化,而陷入惡性循環中。

貳、 貧窮的理論

一、 文化的解釋
Oscar Lewis 指出貧窮人口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質,且代代相傳
之,造成惡性循環,也就是存在著「貧窮文化」(the culture of poverty),他的特徵有:
1. 經濟上
失業及未充分就業造成家庭所得短絀,經常換工作,購買力弱、依賴童工,家庭缺乏食物儲存、營養不良。

2. 社會上
住宅擁擠、群居而無隱私,高比例的酒精中毒、暴力茲事,體罰孩童,毆打妻子,過早接觸性問題,不重視教育,婚姻隨便、穩定性低……

3. 心理上
無固定歸屬的邊際感、自信心低,自我認同低,成就動機低、焦慮恐懼……

二、 個人特徵的解釋
將貧窮問題歸於個人責任,如偷懶、不知進取…….認為貧窮是個人咎由自取的問題,此觀點有苛責受害人的嫌疑。
三、 宿命論的解釋
將貧窮看成命中注定、超自然、不可抗拒的因素,因而消極加以接受,不思改變。

四、 結構性的解釋
結構性的解釋重點不放在貧窮者本身,而是社會結構條件上,如:
1. 生在貧窮家庭
2. 家庭人口夠多
3. 缺乏就業機會
4. 薪資制度不合理
5. 社會變遷迅速,適應不及
6. 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全

參、 貧窮女性化(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指貧窮人口的性別分布呈現一種過去的男性集中朝向女性集中的趨勢,可分為兩種論述途徑,一是指以女性生計負責人的家庭和自立謀生的女性逐漸成為窮人的多數現象,另一昰「男主外、女主內」之性別角色分工觀念,以及將女性自我犧牲、自我否定的做法,視為女性利他、照顧他人的本性,因而使女性的經濟地位被隱藏在家中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心像五法 ”

* 一種有效的記憶体驗法:

底下的記憶法,參考日本"栗田"博士的著作…

” 超記憶法 ” 中的一種記憶方法,郭老師覺得此法不錯,值得利用,

此法稱為 ” 心像法 ”

詳細解釋: 心像法包括了五種操作心像的方式,請同學好好參考說明、並練習!!

• 擴大法:將需記憶的物件、想像它變大或變小的方法,當然、誇張一些的想像能力是可以天馬行空的!

舉例:您喜歡的球類運動之主角、如 ” 球 ” 類的大小、您可將它想像成原來二倍、四倍、八倍…甚至於像車子一樣的大小都可以。

重點是:您必需要確認一下 ” 記憶物件 ” 在您的想像擴大之後,能不能極為逼真的呈現、並且您能輕易將它記起來,如果不能、那再次的描繪記憶物件的細節,直到你能正確無誤的想像起它鮮明的影像。

當然、接下來的物件變 ” 小 “ 描繪,則是將原本變大的物件、還原至當初的大小,而您所能記憶的細節卻清楚無誤,這即表示您己掌握了擴大法的精髓了!

• 移動法:將記憶物件在自己的想像空間裡自由的移動,可以上、下、左、右、或前、或後,全然自由心証!

舉例:如上一例的 ” 球 ” 類一樣,您可以將記憶物件想像成 ” 球 ” 一樣的自由在想像空間移動,在前、在後、離您的距離有 一公尺 、 二公尺 、或越來越遠…然後再將它移回原位,如此、這個物件的位置就可以很鮮明的在您記憶空間裡留下清楚的印象。

• 鏡像法:玩過電腦或繪圖處理軟体的同學一定知道什麼叫 ” 鏡像 “ ,也就是在鏡中反映過來的影像,雖是虛、卻也是實!

正的變反、左手變右手,簡單吧!

舉例:還是套用上例的 ” 球 ” 類例子來解說。想像將記憶物件放在鏡子前,然後再套用擴大、移動的方法,描繪出在鏡中的物件細節,透過鏡中對稱、反像的影像來訓練對物件細節的記憶,看看吧、很快的、您就會將此記憶物件深深的烙印在大腦中了。

• 彩色法:將記憶物件加上自己想像的色彩,自己變成彩繪家了、多妙呀!

舉例來說、如果您的記憶物件是無色彩的,或者是您不滿意它的色彩,那簡單、運用您的想像空間去改變物件的色彩、色相…當然、能夠讓您滿意且能夠加強記憶的色系改變都是值得推薦的。

• 光線法:將投射在記憶物件上的光線做隨意的改變、變化,越是誇張、能夠快速讓您增加印象的奇異現象都是利用的範疇!!

應該不用再舉例了吧,因為您只要將投射在物件上的光線做各種程度的變化,極為隨意的,為的只有一句話:增加您的記憶能力!

透過以上操作心像的方法,使我們對於記憶物件的印象能更清楚、鮮明而且記憶深刻,同學們、好好体驗此法吧、

很有趣的…

心像記憶法的第二層面

* 心像記憶法的第二層面:將心像物件位置化、場所化、具像化!

說明:

要讓記憶物件鮮明留在記憶腦海內,除了上述的各種描繪方法之外,更需要加強物件在什麼地方!

例如:校園中的籃球場還是國家的体育館內、是自已在玩球呢?

還是有球伴和您一起競技?

是什麼時間、早上、中午、還是挑燈夜戰?

一方面增加想像空間的具体性,另一面增加物件的資訊,如此一來、您想忘了這個記憶物件都很難的喔!

當然、遇到極為複雜的物件時,那將又如何?

可以將記憶物件加以整理、列表、圖形化也不失記憶的一種方式,在此、我們也介紹一種當今最夯的、流行最廣、效果明顯的圖表記憶方式:心智繪圖。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蓋聶的認知學習理論
1. 學習基本類型(學習階層、具層次性)
(1) 訊號學習(signal lerning)
是最基本的學習型式,常見於名詞或術語的學習。


(2) 刺激-反應學習(S-R learning)
同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習或史金納的「操作制約」學習。


(3) 連鎖(chaining)
將兩個以上的動作反應加以連接,屬動作技能的學習。


(4) 語文連結(verbal association)
將兩個以上的文字或符號加以連接。


(5) 多重辨別學習(multiple discrimination learning)
對許多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適當的反應;或在一組相似的刺激能辨別各種刺激的屬性。
這是學習分類的基本能力。


(6) 概念學習(concept learning)
將同類事物按屬性歸類而得的抽象(abstraction,"抽象化")學習。


(7) 原則學習(rule learning)
瞭解兩個或以上的概念之間的關係。


(8)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活用習得的知識(原則)與技能以解決問題。



2. 工作分析(task analysis)--或稱任務分析
3. 學習的模式--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IP)
4. 五種學習的結果(習得的能力)
(1) 理智技能(intelligent skills)
(2) 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3) 語文訊息(verbal information)
(4) 動作技能(motor skills)
(5) 態度

5. 蓋聶的認知理論在科學教學上的應用
(1) 重視起點行為(先備知識)、前測。
(2) 配合學生的差異,實施個別化教學(如:ISCS課程)
(3) 強調科學活動過程的教學--如SAPA(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課程。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epochtimes.com/b5/7/2/20/n1626671.htm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訂定班級生活公約
師生共同討論
師生討論出來的班規最好。教師初接班級時,先讓兒童開班會討論生活公約,而老師可以適時的提出修正意見(學生負向期望;學習活動減少、休閒時間增加),讓師生共同討論出符合班級特色的生活公約。
正面措辭
條文強調正面的鼓勵,而不是負面的禁止。
簡明扼要
不可一次訂太多,一般而言以5~10條為宜,太多等於沒有目標。
可以執行
每一條規則,表明一件具體行為。
放置明顯處
將訂定的規則書寫出來並公布在教室顯眼的地方或公布欄上。
定期更改公約
生活公約的訂定,不一定要整個學期或整個學年一成不變。待學童一段時間習慣養成後,利用班會訂定下次生活規範。



阿摩線上測驗: http://yamol.tw/reponse.php?id=2670094#ixzz1mzP5S3xL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友善校園
舉凡學校各種教育措施與教學,對學生學習、輔導管教與生活教育,在考量理念與實務的策略上,重視人文關懷、鼓勵、公平、機會均等、安全與免於恐懼的學校活動,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溫馨優質的校園,讓學生樂於上學,老師認真教學,又有良好教育績效與品質的友善環境。

計畫緣起
把每個學生帶上來係近十年來教育發展的首要目標,如何協助條件較為薄弱、適應困難或行為偏差的學生提高受教性,己形成為當前學生輔導工作最重要的課題,從八十年起「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以及後續的「青年輔導計畫」、「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中輟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方案」、「加強學校法治教育計畫」、「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方案」、「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人權教育實施方案」等,均為教育部努力耕耘的具體措施。

整體社會環境變遷加劇,學校教育現場不確性愈行嚴重,教師替換的比例快速,學生背景與需求條件落差擴大,過去教育單位的努力,各種方案計畫的推動,事實上僅扮演了「減緩惡化程度」的功能,相較於「把每個學生帶上來」、「實施真正的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確有一段距離,仍須再接再厲,持續耕耘努力。

教育部面對時代的挑戰,嘗試推動各種新興措施,例如「活動青年養成計畫」、「E世代計畫」、「退休菁英風華再現試辦計畫」,策定「各級學校人權環境評估項目」…等。由於相關司處部門分別主政、規劃執行,就單一事項而言,具有一定程度之效果,而統合不足,欠缺整體規劃之缺失猶存,尤其縣市政府在執行部分方案,時有政出多門、標準不一、資源分散、配合困難之現象。因此,學生輔導新體制的主要策略「交互作用,整合發展」以及社區總體營造「資源整合的運作方式」應為新興中長程教育計畫的參照藍圖。

「友善校園」乃立基於學校本位管理之觀點,強調學校教師及學生在進行教與學的歷程上,必須「如師如友,止於至善」,任何教育活動以及輔導管教措施均可建立在「友善校園」上發展,其主要內涵包括校園安全、人權法治教育、關懷弱勢、選替性教育、輔導偏差行為學生,建立系統輔導機制管道,和諧組織文化。

運用社區總體營造「資源整合」模式,發揮學生輔導新體制「交互作用,整合發展」之經營策略,本計畫的主要實施介面應包括「學生輔導新體制」、「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命教育」為主。再由此四大介面引進資源,整合發展三十三項重點措施。

計畫目標
建構和諧關懷的溫馨校園。
建立多元開放的平等校園。
營造尊重人權的法治校園。
體現生命價值的安全校園。
創造普世價值的學習環境。

整體策略
一、建構和諧關懷的溫馨校園
持續推動學生輔導新體制 。
研議各種弱勢族群學生教育輔導措施 。
研訂社區志工、退休教師、專業人才參與輔助弱勢學生辦法 。
強化中輟學生輔導與選替性教育措施 。
獎勵學校規劃人際安全創意空間 。
加強學校實施認輔制度及輔導網絡運作 。
鼓勵學校教師交互支援教學及教育活動 。
推動高中職社區化 。
二、建立多元開放的平等校園
推動性別平等教育 。
強化弱勢跨國婚姻子女輔導與選替性教育 。
推行學校師生一人一樂器,一校一藝團;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 。
推動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 。
開放學校運動場地設施 。
三、營造尊重人權的法治校園
推動人權教育 。
定期調查弱勢族群學生 。
推動沒有體罰校園運動 。
倡導師生問候禮貌禮儀教育 。
扶助高中職以上弱勢學生就學 。
輔助國中小弱勢學生學習 。
加強品德教育 。
強化公民意識 。
四、體現生命價值的安全校園
推動生命教育 。
落實執行校園建築安全與健康環境檢查工作 。
推動永續校園計畫 。
定期演練危機處理小組與輔導網絡運作 。
鼓勵師生共同參與生命體驗營活動 。
建置生命教育學習網 。
五、創造普世價值的學習環境
(一)於每年教師研習中納入辦理校園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命教育主題,至少四小
時 。
(二)辦理社區教育種子教師培訓 。
(三)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辦理家庭教育活動 。
(四)辦理高中以下學校家庭教育種子教師培訓 。
(五)各級學校提供重大違規事件或特殊行為學生家長家庭教育課程 。
(六)營造大專校院國際化雙語校園環境 。

友善校園一詞,係指學校教育活動上,能夠建立在「關懷、平等、安全、尊重、友善」的基礎上,塑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免於恐懼的自由,使學生能夠進行快樂而有效的學習。
  目前有幾個重點工作:強化學生輔導體制、小團體輔導.認輔制度.個案研討、關懷中輟學生、性別平等教育、生命教育、人權法治及品德教育。
以下為好站聯結1:
教育部性別平等資訊網 http://www.gender.edu.tw/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校安中心)http://csrc.edu.tw/
教育部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 http://www.edu.tw/displ/tri-systemlist.htm
教育部輔導網路 http://www.guide.edu.tw/
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  http://life.ascc.net/
大手牽小手-親職教育網站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suiheng/
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 http://www.spc.ntnu.edu.tw/
張老師全球資訊網  http://www.1980.org.tw/

以下為好站聯結2:

教育部輔導網路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生命線

台南縣教網中心
中國輔導學會
張老師全國資訊網

台南縣輔導網路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兒童保護資源中心

台南縣社會局
輔導活動教學資源庫
歸心工作坊

台南縣警察局婦幼警察隊
台南縣家庭扶助中心
生命桃花源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
全國教師幅智成長營
助人網站大觀園

友善學校聯盟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展
兩性平等教育補充材料
台灣明慧學校

教育人權教育資訊網
台灣人權促進會
中國人權協會

人權教育基金會
台灣人權資訊網
司法院法治教育網站

法務部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法治教育資訊網

piano77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